顺便来聊聊茶道 如何饮好一杯茶

跟茶有关的除了茶叶,茶器,还有一个茶道。
最近梦华录很火,里面宋朝茶道也成了很多茶客讨论的议题,宋朝文人风雅,喜欢在茶道上加以技艺点缀,可惜后来因其工序繁琐后面逐渐退出历史舞台,很多人觉得宋朝点茶跟日本抹茶道相似,可是我认为相似的点只是在表面功夫而已,中国茶道大道至简,并不只在技艺上表现。
昨晚看到一位博主言:“道不可须臾离,三五好友,邀月共饮,瓦屋纸窗,自斟自啜,都可以是茶道。”
十分认同此观念啊,茶道更多在内不在外,在于刻在国人脉脉相传的风雅中,不在表象,大家可以来讨论讨论~
图为老式茶杯,手绘制作,图案有禅,道,定,感恩,绘竹5款,数量不多,现今也很难找,难得在其韵,推荐,照片同为无滤镜实拍

从点茶到茶道,如何饮好一杯茶
点茶曾经在宋代风行朝野,之后渐渐消失。
或许只有在那个经济和文化都高度发达的时代,人们越来越重视内心精神感受,才会拥有如此心境,繁琐细致地喝一杯茶。
日本茶道便源于点茶,并发展成独特的文化,真是墙里开花墙外香。
前段时间在国家博物馆观看“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”,意外看到点茶视频演示,站着看了会儿,突然很想知道,那朵墙外花到底如何芬芳?
《喝茶的哲学》中,冈仓天心《茶之书》篇幅蕞多。这位明治时期着名艺术家,从哲学思想、建筑、艺术、植物等多方面对茶道予以论述。我深深震惊于彼国对生活美学的无尽追求,以及冈村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。
先看饮茶场所,分为围室和数寄屋,围室是隔间,数寄屋则由茶室、准备室、玄关、庭院小路组成。茶室虽为小茅草屋,建造却有许多章法,客人需从矮门弯腰膝行入内。陈列极简,干净到找不出一粒灰尘,器物风格不可重复,除茶筅和方巾外一律老物件。但壁龛中的清供之品又颇讲究,多为有品格的字画,古物更佳。
单这一项便震惊了我,然而看了冈仓的叙述也就理解了。
茶道深受道家和禅宗思想影响,更关注如何从日常生活当中发现美,在人生琐事中见伟大。他们不只是在品茶,更是在这片树叶当中修行自我,树立道德和审美的标准。
故而,小茅屋是致礼禅宗法义,兼怀人生如寄之感。让客人弓腰膝行是教导人们谦虚。极简的布置意在不喧宾夺主,壁龛清供是对高雅艺术的追求。而清洁则是茶人的首要条件。
冈仓认为,明清之后饮茶风俗习惯完全改变,再也不具备茶的理念了。
看到这里不免惴惴,然而太宰治的《不审庵》却让我开怀之余,从另一个视角思考。
太宰治应老师之邀参加茶会,未曾想师生们都对茶道一无所知,闹出好些个笑话。叛逆的太宰治啊!要知道,他也就比冈仓天心晚出生了四十多年。
所以文化总是具有多元性。相比之下,中国人饮茶要随意许多。除了茶艺师,一般人并不太讲究仪式感和手势。去茶室享受精致艺术固然是雅事,在家闲适自饮亦无不妥。要紧的是茶叶和泡茶水,其次是茶具、水温等关乎口感的细节,此时用仪式来绑缚自己,至少我是不愿意的。
拥有选择的能力和自由,以及品茶的快乐,就是茶人的幸福。

30天看完,成为优雅的茶道高手
第一套:《湖南农业大学公开课:中国茶道》(16课)第一课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仲华教授授课
第二套:《茶马古道》(纪录片5集)韩语 中文翻译
第三套:《不列颠的下午茶》 英语 ?(纪录片两集)跟《与维多利亚共品香茗》有内容重叠,可以二选其一
第四套:《浙江大学公开课: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》(93课)王跃飞等
第五套:《从china到China:中国陶瓷文化三十讲》(30课)陈宁
第六套:《福建农林大学公开课:茶韵茶魂—安溪铁观音》(5课)林金科
第七套:《湖南农业大学公开课:中国茶道》(94课)星级评价
第八套:《闽茶艺韵_福建农林大学》(50课)
挑选自己喜欢的风格看几个。收获太大了。理论知识丰富以后,如果真的有需要报班,因为进行了认真学习,再去市面上寻找的时候也容易做出分别和判断。
不知道怎么送茶礼的时候,选这类茶!闭眼选
茶叶礼物怎么送?
要想不出错,送这一类老白茶就可以了。
视频中说的年份是5年以上,其实3年以上的白茶就可以叫老白茶,也是可以选择的。
预算少的,选散茶或者非一线品牌,预算多的选一线品牌。